冯象: 政府大量介入硬规则制定,或形成新的计

 行业动态     |      2019-11-03 18:39
【处在人工智能时代,我们有必要、还能够保护隐私这个正在消失的权利吗?引领法律走向硬规则体系将带来什么弊端?科技发达后,进入共产主义是否成为可能?近日,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、哈佛文学博士、耶鲁法学博士冯象从法律的角度,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及未来选择的可能。】
人工智能带来了一些非常严峻且不可避免的挑战。从人机关系的视角看,主要包括两项巨大的挑战,一是机器替换人类,导致一波接一波的失业浪潮。2018年已经见证了第一波失业浪潮,这背后就是人工智能带来的革新。二是人工智能的军事化,这也是已经发生的事件。用美国科幻文学的口号来说,未来已经来到,未来并不是将来概念,我们就生活在未来当中,包括智能武器在利比亚内战中的大量使用。可见,人类的苦难已经与机器智能密切关联并深受其影响。
作为一名法学家,今天我想从法律的角度谈谈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。
挑战之一:个人隐私的逐渐消亡
人工智能带来的首要挑战是个人隐私信息的消亡。在传统社会,隐私之所以被称为“私”,是因为它可以“隐”。这一中文词将其特点诠释得非常完美。英文“privacy”虽然也与“私”有关,它的词根来源于拉丁语,但加上中文的“隐”就更加生动了。
当前社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智能,它能够记录每个人的行为与信用表现,其背后涉及的法律问题就是个人的隐私权。
在法律层面,隐私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利。美国在经过了多年的宪法诉讼后,隐私权早已被确立为宪法上的一项基本权利,处于较高的法律位阶。中国通过一系列的典型案例,也已将隐私权确立为民法中的一项重要权利。尽管宪法没有明文规定,但也有许多学说支持权利的重要性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编纂起草的统一《民法典》正在审核中,隐私权正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。
智能手机到来:过于便利令人无法抗拒
今天,人工智能的来临,导致隐私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消失。那么,我们是否有必要保护这种正在消失的权利?就像脸书创始人马克·扎克伯格说的,我们为什么需要隐私?我的客户很乐意把隐私交给我们,因为我们的服务能给他们带来不可抗拒的便利。这就让我联想到人工智能令人害怕之处,它过于便利,以致我们无法拒绝。尽管可以从哲学、伦理学、法学等各个角度切入,寻找多种理论上的应对方案,但人工智能技术实际上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,必定会按照一定的商业模式涌入社会。
通过观察可以发现,推广人工智能最有利的产品就是智能手机。1980年代初,我刚到美国之时,电脑已开始普及,但互联网还仅被运用于少数大学的科研领域,普通民众很少触及。那时很难想象我们今天会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,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难排除机器的媒介。那时,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通过电话、书信,以及面对面的方式进行。从1990年代开始,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互联网慢慢地从学院转移到生活当中,并广泛运用于商业活动。微软、苹果走出了第一步,带领人类步入了手机时代。在我2009年回国之时,虽然手机已变得非常轻巧,但上网仍旧不便。但到了五六年前,每个人的生活基本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扎克伯格和他的团队惊人地推出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。
智能手机带来便利,却也让人深陷其中。
AI商业模式:与知识产权相反的数据获取
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是与知识产权相反的模式。所谓知识产权,就是在任何无形的东西上设立产权。例如,一束花并不是知识产权,但若给这束花拍照,这张照片的使用就可以成为知识产权,这朵花的香味也能做成一个具有识别性的标记,称作商标,也就是知识产权。因此,知识产权的主要用途就是禁止他人随意复制或使用,他人需要付费才能使用。